《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上城小营巷的故事,为何能历久弥新?
初夏,一位老人在小营巷中慢悠悠地走,看见地上有纸片散落,老人弯下腰去,把纸片捡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这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健康社区”,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194位。众人皆知,小营巷是毛主席视察过卫生工作的地方,20年前,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和视察杭州市小营巷卫生工作46周年纪念日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小营巷召开座谈会,要求弘扬小营巷爱国卫生光荣传统,提出“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的重要论断。
走过小营巷,你可以见证新中国卫生健康的发展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小营巷居民对于卫生的关注,已经内化成了一种习惯。
时至今日
小营巷依然是全国爱卫工作的标杆
小巷故事为何能历久弥新?
一起来探究
#1
扔垃圾这件小事
也能琢磨出很多办法
5月18日,小营巷社区第9代卫生委员周鸿翔起了个大早。这一天,他的工作从走街串巷上门收垃圾开始。“早上6时,晚上6时,一天两次,居民家中有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物业都会定时定点上门收。”周鸿翔说。
当人们走进小巷,最朴素的观感就是整洁:青石板路上,不见一点落叶杂物;垃圾分类回收“总站点”里,不同的垃圾总能精准找到对应的分类桶;每天都有保洁员给垃圾房“洗澡”……
小营巷
“扔垃圾这件小事,小营人传承、改革、创新了十几年。”从周鸿翔的口中,我们听到了这场“持久战”的变化——从搬走“垃圾山”,到率先实现“垃圾不落地”,再到“承包+认领垃圾房辅助细分”,社区垃圾分类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3600多户居民,为什么要数年如一日坚持做这件小事?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卫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周鸿翔复诵着小营红巷馆纪念墙上的这句话,这也是深深刻在小营人心中的一句话。“20年来,我们从这句话里琢磨出来的办法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把身边的小事办好,才能让爱国卫生运动真正做到迭代更新。”
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小营巷整洁干净
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发轫之时,正是通过移风易俗改变了公众的卫生习惯,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样的传承,不能丢。前几年,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杭州“垃圾不落地”试点,不设垃圾桶,打造自助垃圾房。一开始居民也不接受,怎么办?办法是琢磨出来的。
在试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后,每天的固定时间,社区卫生员就摇着铃铛提醒居民出来倒垃圾。为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还专门制作了一批“垃圾不落地积分卡”,居民只要定时投放垃圾,都可以叫保洁员盖章,每月集满25个章,可以到社区换领小礼品。“渐渐地,大家习惯了这定时响起的铃铛声,还会自觉地拎着垃圾袋等待垃圾车,养成了文明好习惯。”
在小营巷社区有一处花房,人们很难想象这是由垃圾房改造而成。花房内部配有智能语音多功能屏、休闲座椅、直饮饮水机、洗手池和烘手机。“现在,这里不仅是投放垃圾的地方,更是邻居们互动交流的场所。”垃圾房的翻新从设计到落地前后改了6次,100多位居民集思广益,参与其中。
花房门口种满了鲜花
#2
长寿背后的
健康“防疫大堤”
小营巷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714位,占比超过37%,这个比例远超杭州平均值。
新时代的社区卫生工作,早已超越了清垃圾、除“四害”的范围,从疫情防控到全民健康智治,都是社区面临的新问题。但外界常常只看到小营巷老龄化的A面,往往会忽略B面——2714位老人中,90岁以上的有194位,其中还有一位百岁老人。
长寿的表象背后,可以洞见什么样的规律与经验?小营巷社区相关负责人点出了一句话——习近平同志在小营巷调研时提出,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
小巷如何筑“大堤”?首先是劲往一处使。
“吃好睡好,身体管好,我们都在,你们别慌……”国家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已有4个多月,提起自己作词的杭州话防疫顺口溜,“最美小营人”金建明依然熟稔于心。
作为爱国卫生运动先行地,小营巷社区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三年全民战“疫”,“这口团结一致的气一直没有松。”社区党员干部冲在前,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员宣传健康卫生的生动局面。比如,疫情来临时,2000余名“红马甲”一呼百应,带着乡音走街串巷,为1万余名居民织密织牢防线。
其次,是“防患于未然”。
在社区幸福邻里坊一楼,有一面数字大屏,不断实时滚动着数据,汇集了独居老人的标签信息,包括疫苗接种、自理能力、健康档案等。这是小营巷最新推出的“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数字驾驶舱。
“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数字驾驶舱
“我们以数字赋能手段实现独居老人24小时守护,开展应急和护理两方面的实时响应。”以安全预警为例,除了基本的水电烟的监测,数字驾驶舱还关注着老人的慢病定期就诊及周期性配药数据,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向社工发出健康预警,实现服务“不打烊”。
这样的防患于未然,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
#3
办实一件事
赢得万人心
一代风范,百年传承。在小营,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卫生红旗传承接力从未停歇。接下来,这份赤子之心如何延续?
小营街道负责人认为,“习近平同志当年‘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嘱托,始终记在社区干部的心里。”像这样“民呼我应”的调研和倾听,在巷子里并不陌生。
小营巷红书房
“我想有个小书房,喝茶读书日月长。”去年,一个红书房出现在小营巷街角,而书房的前身,是一间闲置垃圾房,味道难闻,居民意见大。花了一年多时间,垃圾房被改造成便民书房。现在,从红色宣讲到亲子研学,从手作体验到宋韵雅会,“红书房”在传承红色底蕴的同时,也圆了居民一个“书房梦”。
居民徐锡华说,巷口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象征着小营巷绵延65年的爱卫金字招牌,应该让更多的市民来“打卡”,“我们所处的老旧小区不断改造提升,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卫馆也应该不断更新展现形式。”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内部展区
好消息是,爱卫馆的改造近在眼前了。目前,杭州市正在联合上城区卫生健康局制定实质性举措,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尽快完成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的提档升级改造。除了内容的调整和修改,还会增设互动电子屏,让爱卫馆动起来、活起来。
而为了给居民更多的服务空间,社区还先后召开十余场项目推进会、民情恳谈会、问题协调会,收集4000余份调查问卷。
倾听万人言,方能赢得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