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名单公布,上城8项上榜!传承非遗工艺
近日,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市级非遗工坊名单公布,正式命名6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53个市级非遗工坊。其中,上城区打造的“宋韵薪传”传统工艺工作站、“太平惠民和剂局”传统工艺工作站入选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金石篆刻”“铜雕技艺”“杭罗织造”“杭州刺绣”“胡庆余堂中药”“杭州丝织”等6个非遗工坊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工坊,总数居全市第一。
“宋韵薪传”传统工艺工作站由区文广旅体局创建,联动全区14个街道,致力于做好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转化,开展非遗项目研究、产品开发、宋韵IP品牌活动等工作。
“宋韵薪传”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创建主要围绕“再创造”目标不断探索,通过嫁接高端资源,加强横向联系,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的平台,为非遗提供更多转化的途径,创造更多生活化的应用场景。
上城有着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积淀,12世纪初,南宋朝廷就在此设立了我国最早的制药管理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近年来,上城区以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牵引,以“十分优享”公共服务圈层体系建设为基底,探索建立“健康五化”模式。截至目前,上城区已拥有传统医药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个。
上城拥有清河坊中医药历史街区、五柳巷中医药文化创新产业园两大中医药产业集聚区,众多国内外知名老字号汇聚其中;并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约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打造中医药产学研合作的“浙江样板”。同时,深度挖掘宋韵中医旅游资源,已有浙江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省级“百县千碗”中医药美食体验店等特色亮点,推出“宋韵中医文化之旅”游线、宋韵小伢儿探中医等品牌活动。
工坊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历史街区,依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金石篆刻”技艺以及省级非遗项目“西泠印泥”技艺,通过秉承“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深挖中华文化精粹,做好艺术品、艺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的销售和推广,累计设计产品百余款,目前长效性产品40款左右。
工坊以上城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金星铜集团为依托,拥有3000平方米展示和交流平台和2万平方米的辅助研究、生产、设计等一体的综合基地。工坊创建有大师工作室,与浙大城市学院等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多样化的传承活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还在松阳、衢州建立了匠人工坊,将铁匠与竹编匠人组织起来,用新设计、新工艺为市场服务。
依托于上城区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杭罗织造技艺”,自有品牌“福兴杭罗”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浙江省老字号。2022年《杭罗》“浙纺标”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将传统织造技艺与“标准化+”嫁接,践行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升浙江纺织非遗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撑浙江纺织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持续擦亮浙江非遗产品“金名片”,为世界级非遗吹响了传承发展的全新号角。
建设主体杭州映山静水刺绣有限公司,培训刺绣技艺人员累计2000人左右。工坊开展“非遗进校园”和“非遗小苗苗”活动,联合职业院校及中小学建立刺绣工作室和刺绣传习所,为中国美院和服装职业学校的院校学生职业课程培训,参与政府薪传计划的专业技艺人员培训。工坊还不断提升非遗产品设计和研发,《西湖小景》和《西湖十二月》获省厅优秀非遗旅游产品、《西湖小景》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胡庆余堂”市级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工坊内藏品2900件(套),展示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及中药传统制药器具。作为百年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胡庆余堂把“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百年匠心刻入了骨髓,把“诚信制品,戒欺治业”的企业精神融入到生产实践,已形成了中医馆、连锁门店、药膳馆、博物馆、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化中药工厂和食品工厂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结构。
工坊通过对传统杭纺织造技艺和杭绸织造技艺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制定“杭纺”产品标准,并针对传承人和从业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培,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丝绸研究院,纺织非遗技艺培训站;同时带动基地周边民众进入桑蚕丝织行业,参与到摘桑养蚕脱贫创收。工坊还在国家各大盛会上频频亮相:为北京冬奥会设计生产全桑蚕丝颁奖手袋,成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特许经销商、特许生产商,为杭州亚运会奖牌真丝绶带首创“亚运锦”等。
下一步,上城区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健全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的运营机制,为推动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助推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