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皂”希望!“一次性香皂”变身背后→
住酒店时,你用过酒店提供的一次性香皂吗?
大多数时候,这些香皂都是用不完的。用了一两次的香皂,看似完整,但也难免“黏黏糊糊”,很多人并不愿意将它们带走。
最后,香皂都去了哪里?
日前,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残疾人之家门口,一场公益体验活动亮相,现场的“人气担当”是一块块重生的香皂——这些全新的香皂,都是从酒店的废弃香皂变身而来。
有人说,不管天热天冷,这块香皂的热度始终不减,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温暖牌”。
01
制“皂”希望
“一次性香皂”的变身
每个月,闸弄口街道残疾人之家都会生产出200块左右的香皂。四四方方的形状,用白色的油纸包装好,走近些还有清新的香味飘散出来。
香皂每块重200克左右,和商场里见到的并没有太大不同。贴在香皂正面的标签上,写着几个大字:制“皂”希望。
“加工车间”就位于残疾人之家内的一张桌子,四名学员组成的“生产团队”动作娴熟,切皂、称重、压膜、包装,每一个步骤都分工明确。
爱心企业会将旗下酒店用剩的“一次性香皂”进行收集,定期送到残疾人之家。每次皂源一到,“生产车间”就会开工,平均每周一到两次不等。
制作过程,每一步都需用心和细致,确保加工后的肥皂安全卫生。
工作人员会手工将每块香皂的外部刮干净,只留下没有接触过的部分。然后用消毒粉进行泡制消毒,等到消毒完成晾干后,将每一块肥皂切碎成小块,然后再进行称重和压模。
“压制成形后的香皂,需要晾干一周左右,才可以进入最后的包装环节。”“生产团队”的成员之一金燕说。她主要负责最后一道工序,香皂包装。
每周一到周五,金燕都会来到残疾人之家,在这里从事各种各样的手工活。香皂包装,是她最驾轻就熟的技能。
“刚开始学的时候,包起来很不好看,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才慢慢学会了这项技能,现在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不少。”金燕说,时间久了,整个流程的工种都已经心中有数,别人忙不过来时,还会上去给其他环节搭把手。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性肥皂的变身,更多的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02
小香皂蕴藏大力量
推广环保,传递温暖
一块香皂,让残疾人朋友学着独立,也让居民感受暖意。
这些制作而成的香皂,有的送给了辖区的高龄老人,有的送给了环卫工人,还会定期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寄去一些。它们也经常出现在街道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送给参加活动的人员。
香皂口碑一直不错,甚至还积累起了一大波“粉丝”。
“我们搞活动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用过香皂的居民来问,是否有新的香皂生产出来。我们也会不定期把全套‘生产设备’搬出来,让大家一起来体验制作,用这种方式传递一种环保理念。”闸弄口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说,每次带着大桶的皂源出去,最后都是空着回来的。
居民王女士就是“粉丝”之一。“我之前领到过好几块香皂,家里一直都在用,蛮好用的,去污能力也强。感觉和店里买来的香皂没什么区别,洗手、洗衣服都很适合。”
残疾人之家将香皂“变废为宝”这件事,已经坚持了6年。
“引入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希望让残疾人朋友有事情可做,而且爱心企业在送来皂源的同时,也会给学员提供一笔劳务费,让参与制作的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报酬,实现零用钱独立。”
接下来,闸弄口街道将在濮家社区打造助残一条街,集残疾人就业、青年公益、社会化便利、弱势人群文创作品的延伸创收等功能,推进辖区形成残健共融的良好氛围,让残疾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进一步增强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