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一个馒头,撬动了基层治理

2024-07-03 16:46:52来源:小营街道

上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殷切嘱托,践行“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根本方法,坚决扛起守好红色根脉的使命担当,锚定“最杭州、新上城”定位,深化党建引领全域打造“最美红巷”,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基层治理的上城模式。上城发布特开设“‘最美红巷’在身边”专栏,生动展示上城在推动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公共安全各项任务上的创造性落实、创新性发展,使“最美红巷”成为充分展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先行示范的“最美窗口”。

小营红巷幸福邻里坊的第一进客厅里有一张宽大舒适的长木桌,这是居民议事会的场所,也是每周三大家一起做馒头的场地。这些从长木桌旁生产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雨馒头,做馒头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雨公益志愿者。

image.png

小营巷社区社工范利文每次说到“小雨馒头”的故事,都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意外。“小雨馒头”的故事,还得从2023年夏天的一次“独居老人安全度夏”行动说起。在那次行动中,她走访了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老人子女长期在外地很少回来。自从社区有了邻里食堂,老人每天都会去食堂吃饭,感觉很方便。但是夏天天气太热,吃不下米饭,去的次数也便少了。问及老人想吃什么的时候,她说喜欢玉米馒头的味道,自己年轻时也会做,但是现在吃不消做了。

虽然是件小事,范利文还是把这件事带回了社区。社区把这件事跟居民、辖区单位、公益组织一说,大家热情高涨,“我捐面粉”“我捐酵母”……不久后,馒头做了出来,大家还给馒头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小雨馒头”。“小”字取自小营巷,“雨”字取自社区老品牌“雨露红巷”。

image.png

馒头做好打包好后,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幸福邻里坊门口,需要的居民可以自取,另外一部分则由志愿者和社工挨家挨户地给辖区老人送上门。送上门的是馒头,带回来的是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社区发展的建议。“隔壁装修的噪音太大”“建议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地方”……通过送馒头,志愿者和社工也把这些问题和建议带出居民的墙门,带到社区的议事厅。不多时,问题就解决了。

image.png

随着馒头做的越来越多,接到过送上门馒头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居民的问题也解决的越来越多,加入小雨公益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他们中有退休的国家公职人员、企业专家,也有几十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老社工。如今,曾经做馒头的场地,那张用于解决社区争议的幸福邻里坊长木桌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现在在华龙巷2号的共享厨房,小雨公益的志愿者们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在这里一起忙碌,准备‘小雨馒头’和粥,然后再和社工一起送到辖区老人的家中。”

image.png

在小营巷社区的共享厨房里,在这一块不大的场所里,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一起制造人间烟火气,这里既是一个个代表邻里情邻里关爱的“小雨馒头”诞生地,也是为社区老人烹制一道道饱含爱心孝心健康餐的发源地,更是邻里话家常、通民情畅民意的自留地。同时,“小雨馒头”也变成了基层自治的一个缩影,一个馒头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集体的关系重新缔结,由做馒头而不断生产扩张的社区自治空间,正是撬动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架构的支点。“小雨馒头”带来的治理故事是最美红巷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体现。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