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钱江观潮丨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人带着非遗追热点

2024-07-18 12:24:53来源:潮新闻

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人叶小鹏主动拥抱潮流

带着非遗追热点

30万刀,是叶小鹏日常雕刻一件精品的用刀量。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氏黄杨木雕第六代主要传承人,从小跟着祖父闻着木香长大的叶小鹏,40余年来一直保持着“如饥似渴”的状态。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木雕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7月15日,在永嘉县三江街道工艺美术园华艺雕刻厂内,叶小鹏正在成列的黄杨木雕前,与团队的设计、销售人员,复盘近期的销售情况——新款产品“龙蛋宝宝”,增加了可拨动的“转运珠”,月均销量达5000个以上;中高考期间推出的“文昌星”,延续了追热点的步伐,月均销量也达5000个以上;在温州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直播基地开设的7个木雕直播账号,日销售额最高达15万元。

但前两年,叶小鹏的雕刻厂却远非这般火热景象,他一度发现,自己手里历经30万刀磨砺的黄杨木雕作品,竟有些卖不动了。

“这与大家认为非遗过时有关。”叶小鹏坦言,不少人对黄杨木雕还停留在充满年代感、远离时尚的“老古董”印象里。工艺精美的黄杨木雕除了用来收藏、欣赏,当个摆件,似乎就没有其他用处,受众面也在一点点缩小。

怎么办?主动出击去敲开年轻群体市场大门!然而,叶小鹏却吃了个“闭门羹”。

一次,叶小鹏带着几件黄杨木雕去参加全球规模最大、最专业的手办模型展Wonder Festival。现场,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手办产品,有的是漫画跨界产品,有的则是对现有物品的二次创作表达,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当叶小鹏将自己手中的黄杨木雕向来往的客商推介时,虽有人对精美的雕刻工艺感兴趣,但更多人觉得色彩单一。与场内吸睛的手办一对比,形象老气横秋、不够有趣、缺乏活力,鲜有人买单。

看着备受冷落的黄杨木雕,叶小鹏的内心很不是滋味:“抓不住大家的心,黄杨木雕就走不进千家万户。久而久之,谁还会认得这是黄杨木雕呢?”

尽管手办在年轻人中确实很受欢迎,但如何才能将非遗与当代年轻人的喜好结合起来?

“不如带着黄杨木雕追热点!”在叶小鹏看来,黄杨木雕不缺技艺精湛的匠人,只是缺乏懂营销的人,“会营销的人懂市场,如果能改变以往只顾埋头雕刻的状态,打通设计、生产、销售,主动接轨市场,黄杨木雕也能像手办一样有更多的打开方式。”

2023年,《雄狮少年》在日本上映,这让叶小鹏嗅到了商机。《雄狮少年》是国漫的优等生之一,而其中的醒狮同样是杰出非遗。叶小鹏立即与学生张伊翔商量,制作一款中国醒狮形象的黄杨木雕产品。

仅巴掌大小的醒狮头像,有着高高的额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眼珠以黑色琉璃念珠镶嵌,咧着大嘴巴,憨态可掬。为了增加趣味性,醒狮还增设了挂绳、铃铛,不仅能放在手里把玩,也能当作挂饰戴在身上。

在传统文化中,醒狮本就寓意着祥瑞和好运。销售团队还为其准备了年轻人喜欢的话术。“铃铛一响,黄金万两。”直播间内,一声声的吆喝,将醒狮卖出了圈,当月的销量就达6万个。

一时间,人们佩戴醒狮挂件的短视频在不少社交平台上传播。年轻人身体力行地当起了非遗传播者,向大家介绍:“这是黄杨木雕”。

如今,从作品到产品,在叶小鹏的不断尝试中,黄杨木雕有了新的活力,它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新的情感共鸣,“用年轻人的话来讲,就是有了情绪价值。”

而在拥抱潮流的路上,也有同行不理解,质疑已是国家级大师的叶小鹏为什么要做这些“自降身份”的事。

叶小鹏知道,改变的路虽然艰难,却必须有人迈出这一步。“只有卖得出去的东西才有传承。”叶小鹏说,“如果黄杨木雕没有市场、没有产业,曲高和寡,只会离群众越来越远。”

黄杨木雕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叶小鹏除了工艺美术大师身份,还在温州商学院担任工艺美术课老师。如今,学生们根据温州南戏,设计出头大身小、活泼灵动的生旦净丑黄杨木雕,已颇受欢迎;他们还一起创建“纳芥子”设计团队,作品曾获浙江省诗路IP文创产品大赛等10来个比赛的奖项。

这位“木雕匠师”正和他年轻的伙伴们一起,用行动告诉更多人,黄杨木雕虽是传统非遗,但真的可以“潮”起来。

短评

时尚的非遗才能圈粉年轻人

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经验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艺、技艺和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小鹏将黄杨木雕、大学老师、电商直播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融合到了一起。

带着黄杨木雕追热点,改变传统形象呈现方式,用直播来推广产品宣传非遗。叶小鹏对于传承发展黄杨木雕产业的探索,让产品变得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感,使黄杨木雕走进生活、融入时代,探索非遗创意经济新模式。

有人说,“品牌终将老去,而消费者永远年轻”。当下这场新中式的“文化东风”正吹向非遗,年轻人对文化消费的高涨热情,也将为非遗文创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我们相信,时尚的非遗将“圈粉”年轻人,撬动更大的市场。 

作者:记者 谢甜泉 通讯员 郑贺龙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