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67889

2024-07-22 15:38:27来源:浙江宣传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公布。《决定》明确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指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这表明了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在浙江,有一组专属的“神秘数字”:67889。这组数字概括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的地位,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密码——截至2023年底,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9%的市场经营主体。

回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浙江这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地方,竟能孕育出如此众多的民营企业。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态势复杂、地区热点频发等现状,民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风险考验。如何贯彻全会精神,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一道重要课题。

1979年,18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为了生计,在家附近摆摊卖纽扣,后来领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997年,李书福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推动民族汽车品牌走向了世界……得益于改革,浙江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发展之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嬗变?

从“草根”到“树根”。40多年前,浙江人从生产纽扣、开关做起,从背上蛇皮袋收鸡毛鸭毛、甲鱼壳起家,这种轻工业、小企业行商模式,被称为“草根经济”。他们中多数人出身普通,却有着惊人的市场嗅觉和超前的市场理念。在改革浪潮中,浙江民营经济选择了“产业集群”,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径。海宁皮革、绍兴轻纺、永康五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合力。2023年,浙江共有1860家企业进入上规模民企行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民企500强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当初的“草根”已然壮大繁茂为参天大树。

从“省内”到“全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四海为家做生意,挑着货郎担走天下,走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他们坚信生意无地域、市场无疆界,逐渐形成遍布全球的“浙江商帮”。一些别人不愿做、不敢做或者做不了的事情,很多浙江民营企业家都敢于去尝试。他们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中,既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梯度转移,也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浙江人经济”。

从“底座”到“塔尖”。从诞生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拥有1000万户经营主体,浙江用了43年。如今民营经济成为了点亮浙江经济的“繁星”,民营经营主体占比96.9%,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92.05%,平均每6.5个浙江人当中就有1个老板。而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也成为了助力浙江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浙江5家民企入围世界500强,108家民企入围中国民企500强,74家制造业企业位列细分领域单项冠军。

在一路风雨兼程中,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巩固着自身发展优势,背后是党委政府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稳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破除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妥善处理好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持续承压,民营经济也在持续面临“成长的烦恼”。从外因来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让一些企业家心存疑虑,不想投、不敢投、不愿投;从内因来看,部分企业的发展理念陈旧,经营模式有待转变。在此之外,浙江民营经济的“焦虑”还不止这些。

比如,提前遇到转型升级困境。浙江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更早面临要素供给矛盾,如土地、电力、环境容量等,因此很早探索了“腾笼换鸟”“亩均论英雄”等做法。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本质上就是资源要素倒逼所致。如今,向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浙江民营企业,除了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驱动力不足等共性问题,一些新的问题如科技人才支撑缺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唯有在探索中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提前遭遇外需收缩困境。由于浙江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外部环境变化容易影响到浙江经济发展,这给当下民营经济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从早年的反倾销制裁到后来的美国、欧盟加征关税,以及各种全球“灰犀牛”,乃至最近的海运费飙升,最先“出海”的浙江企业也可能最先“受伤”。尤其当下世界经济尚未从“寒冬”中复苏,浙江企业不得不提前“出海”抢订单,这既是链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机会,同样也可能受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影响。

再如,提前遭遇企业治理困境。前不久,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谈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治理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治理存在短板和不足,也是不少浙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扰。比如,随着企业逐渐壮大,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来。随着“创一代”企业家大多到了退休年龄,企业如何传承、怎样实现平稳过渡等问题成为了部分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新考验。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好几个场合都高度肯定浙江民营企业对浙江经济和全国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2002年底,习近平同志就表示:“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把这个优势发挥好。”

时至今日,我们如何继续发挥好优势?对政府部门而言,营商环境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为民营企业赋能助力,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和内生动能,这是关键。从浙江大力推进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中,可以窥见浙江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的决心。

作为浙江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关键一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正在持续提质扩面增效。从民营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推出了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政策计算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一类事”服务场景等真招实招,有效破解一批堵点难点问题。

如何让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让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浙江还需要持续发力。当浙江民营经济的“大船”一路劈波斩浪,行至全球经济“海洋”的深处,唯有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推进改革,才能为民营经济全力“护航”。与此同时,面对变局,我们也不妨以“三问”来提醒自己。

初心还在不在?回顾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生长起来的,不同时期都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危机,有的企业跌倒又爬起来,有的企业乘势转型,凭借的就是始终坚持“四千精神”。当前,创业的环境、条件、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当年那种披荆斩棘、敢闯敢干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且更加需要。时代不会辜负每一位自强不息者。

定力还够不够?市场起起落落,最终沉淀下来的企业往往不急躁不取巧、不眼红不跟风。近几年,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少,但浙江民营经济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壮大起来的。这种韧性,其实就是一门心思的坚守,沉下心做优做强主业,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长期的定力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

胆识还有没有?当习惯的舒适区已不在,适应新环境的准备却不足,一些民企会感到手足无措。但困难总是暂时的,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机遇就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大方向之中。市场总是有新机会,以一颗“勇敢的心”从高质量发展中找新机遇,一定能够有收获。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发挥好、规范好、协调好“两只手”的关系,以“四千精神”滋养而来的浙江民营经济必将乘风破浪、向阳生长。

作者: 编辑:方熹